工程建設招投標領域的腐敗問題,如同隱藏在工程建設背后的“暗疾”,長期以來侵蝕著公共資源交易的公平與秩序。近年來,隨縣紀委監委以“全鏈條監督、穿透式治理”為突破口,創新實施“數據篩查+專班攻堅”“清單管理+靶向施治”等監督舉措,向招投標領域頑瘴痼疾“亮劍”,取得階段性成效。截至目前,累計發現問題49個,其中30個問題實現立行立改,處置問題線索19件,立案9人,留置4人,成功追贓挽損65.86萬元,同步推動相關部門健全制度機制6項。
專班攻堅破壁壘,提級核查顯鋒芒。打破常規監督格局,組建由紀委監委牽頭、行業主管部門協同、專業機構參與的“三位一體”聯合專班,采取“集中辦公+提級核查”模式,打破“部門自查自糾難觸要害”的監督困局。從發改、公共資源交易中心、審計等單位抽調4名業務精湛、經驗豐富的骨干力量,組成專業核查“尖兵隊”將監督利劍直指縣水利和湖泊局、縣農業農村局等2023年以來項目密集、資金體量大的單位,對招標全流程開展深度核查。運用交叉比對、邏輯校驗等專業手段,對招標文件編制合規性、投標數據關聯性、資金流向真實性等關鍵信息進行“放大鏡式”篩查,精準鎖定2條問題線索,并第一時間按程序移交案管室查辦,進一步提升監督質效。
清單摸排全覆蓋,動態督導無死角。構建“單位自查+專班督查”雙軌并行模式,組織全縣項目主體單位開展“自我體檢”,同步由工作專班進行“交叉會診”,對項目立項、交易、履約、支付等全鏈條資料,建立臺賬實施系統梳理,并運用大數據等手段進行整合分析,形成涵蓋立項依據、資金流向、交易記錄等關鍵要素的全景監督清單。創新運用“雙研判”策略,通過對項目數量、資金規模等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,精準識別異常數據,鎖定縣教育局等重點單位,隨即抽調紀檢監察、發改、財政等部門的業務骨干組成“攻堅小組”,對教育局下屬45個工程項目,通過“資料核查+實地走訪+數據比對”,對招投標全流程各環節開展“穿透式”檢查,成功揪出“評分標準設置不合理、不夠細化”“投標文件與預算文件異常一致”等20個典型問題,為后續靶向整治提供了詳實的問題清單和整改依據。
數據篩查拆偽裝,資金穿透現真章。構建“財政資金流+項目拆分模型”智慧監督機制,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,對縣財政系統2023年以來所有競爭性磋商項目數據進行全面篩查,重點聚焦同一財年資金合計超400萬元的項目,通過建立涵蓋標段數量、資金分配比例、合同簽訂頻次等核心指標的標段劃分合理性評估體系,為精準監督提供科學依據。運用數據交叉比對與邏輯關聯分析,對項目資金流向、標段設置等關鍵信息進行系統分析,精準識別出14個單位存在“化整為零”“人為拆分項目”等規避公開招標嫌疑,其中,涉及9個鄉鎮、5個縣直部門。將涉嫌規避公開招標的單位列人“重點核查清單”,將聯合行業主管部門,對照招標文件、施工合同等原始資料開展“回溯式”專項核查,通過倒查決策流程、追蹤資金去向等,深挖問題背后的責任鏈條,確保監督整治工作取得實效。
批建銜接強閉環,雙軌比對消盲區。構建“發改批復一交易執行”全鏈條監督機制,以2023年以來發改部門批復的400萬元以上建設項目為重點,將項目立項清單與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交易記錄進行逐項核查,實現從項目審批源頭到交易執行終端的閉環監督。同時,將項目批復文件中的建設內容、投資規模、招標方式等核心要素,與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登記信息進行全面比對核查,同時對項目立項審批至招標交易全流程數據開展多輪交叉核驗,最終排查出21個縣直單位及鄉鎮的43個疑點問題。針對發現的問題項目,迅速建立專項臺賬,后續將深入核查項目決策過程、資金流向及替代采購方式的合規性,嚴肅查處違規行為,全力維護招投標市場秩序。
審計挖潛增效能,成果轉化激活力。打破部門間信息壁壘,創新打造“審計結果-監督線索”高效轉化機制,構建起“發現問題-移交線索-核查處置”的閉環監督鏈條,推動審計數據與監督資源深度融合,為精準監督提供制度保障。運用“問題臺賬+責任溯源”模式,系統梳理2023年以來縣審計局出具的16份工程建設項目審計報告,重點關注“招投標程序不規范”“合同執行與招標內容脫節”“資金支付與中標條款不符”等異常表述,精準篩選出22條疑點問題線索,推動審計成果高效轉化為監督效能,為后續精準執紀執法提供堅實支撐。(隨縣紀委監委 申倩、何苗苗)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“隨縣人民政府”門戶網站,是否繼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