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崗鎮大洪山村,曾經是一個偏僻閉塞、產業滯后、集體經濟貧瘠的村。如今,眼前呈現出另一番景象:硬化路通到家門口,紅高粱在坡上鋪成錦繡,河畔桶箱里魚群歡躍,村民的笑容比山間野花還艷。從“貧瘠落后”到“活力涌動”,這個山村的蛻變,藏著“黨建領航、產業多元、聯農帶農”的密碼。
黨建引領:支部扛旗,讓“沉睡資源”變“增收資本”
“守著青山綠水,不能讓鄉親們一直窮下去!”幾年前,村“兩委”班子帶著這個念頭,深入田間地頭、山嶺溝壑,全面摸排村組閑置資源。面對荒坡閑置、資源碎片化現狀,通過多次召開黨員大會、村民代表會,廣泛征求意見,最終確定“特色種植+生態養殖+服務創收”多元化發展路徑。
村黨支部成了“主心骨”,干部們更是“義務兵”。所有產業項目都由村“兩委”干部義務管理。村支書徐艷明帶頭鉆研意楊及紅高粱種植技術,自掏腰包去外地學習取經,選優品種;村副主任丁志友利用自己多年養魚經驗,主動承擔起黃顙魚養殖的技術指導;其他干部分片包點,把產業基地當成“自家責任田”。
“干部們不拿一分錢,還倒貼功夫,咱還有啥理由不跟上?”村民們被這份擔當打動,紛紛參與產業發展,曾經“各顧各”的村灣,擰成了一股勁。

產業多元:多點突破,用“產業鏈”串起“致富路”
如今的大洪山村,產業版圖上“亮點”頻閃,昔日閑置的資源成了“聚寶盆”。
荒坡上,紅高粱成了“金疙瘩”?!耙郧斑@些荒坡沒人管,現在種上耐旱高產的紅高粱,不僅解決了土地撂荒問題,還能釀酒增值!”村民何家明臉上滿是笑意。徐艷明介紹:“從高粱種植到釀酒銷售,每斤高粱的附加值翻了幾番,村集體年增收超5萬元,酒糟還能作為飼料,形成‘種——釀——養’的循環鏈。”

河岸邊,“桶箱生態養殖”成了新標桿。懸浮桶箱隨波輕晃,黃顙魚不時躍出水面?!安徽几剡€節水環保,畝產效益比傳統養殖提升30%以上,試養第一年就為村集體創收了兩萬多元!”參與養殖的村干部丁志友說起這事時難掩喜悅。

山林間,“一棵樹掙兩份錢”成了現實。6000多畝集體山場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7萬余元,意楊林下蜜蜂養殖年產蜂蜜近500斤,再增收2萬余元。就連水也“生了金”——高位引水工程既解了村民飲水、灌溉難題,又為周邊企業供水,年創收2萬余元?!耙郧疤旌稻徒^收,現在擰開閥門就有水,今年谷子預計畝產多收300斤!”65歲的晏文成指著地頭的水管,笑得合不攏嘴。
聯農帶農:成果共享,以“真金白銀”暖透 “民心”
產業“多點開花”,讓大洪山村的集體經濟從“囊中羞澀”到“錢袋子鼓”——年收入從幾年前不足萬元躍升至20余萬元。這筆錢,首先花在了村民心坎上。

走在村里,4.3公里硬化路通到家家戶戶門口,龜山橋橫跨小河連接兩岸,高位飲水工程讓“吃水難”成了老黃歷;休閑廣場上,孩子們追著玩,老人們搖著扇,20盞路燈把夜晚照得亮堂堂,500多平米花草叢里飄著清香?!耙郧按甯刹空f話沒人聽,現在干出了名堂,大家腰包鼓了,心也齊了!”村民蔡和洲的話,道出了大伙的心聲。
從“窮山溝”到“幸福村”,大洪山村的故事還在續寫?!跋乱徊揭^續深挖潛力,把項目做大、把產業鏈做長、把品牌做響,讓集體家底更厚實,村民日子更紅火!”徐艷明望著滿山蒼翠,語氣里滿是干勁。(隨縣融媒體中心 文可昕?長崗鎮 胡云保)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“隨縣人民政府”門戶網站,是否繼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