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去,一點小事常要跑斷腿、磨破嘴;如今,只進一扇門,最多跑一地,就能實現“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鎮、難事不出縣”——這場始于隨縣柳林鎮院子河村的基層探索,歷經二十余年的堅持與發展,從化解糾紛的“權宜之計”,蝶變為全國20多個地區借鑒的社會治理樣本,書寫著“矛盾不上交、平安不出事、服務不缺位”的基層治理答卷。

院子河村坐落于柳林鎮北部,三面環山、一面臨水,共有419戶1580人,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大村。2004年,村級區劃與稅費改革后,該村由原來兩個村合并而成,村干部精簡至4人。合并初期,因彼此不熟、歷史遺留問題復雜,山、水、田、路、債等各類矛盾頻發,村黨支部書記包德山一度忙于協調、疲于應對。
因當地方言中“四”與“事”諧音,村“兩委”創新推出每月4日、14日、24日為“說事日”,取名“逢四說事、有話就說”。制度一經推出,便在逢“四”之日,由村“兩委”成員、黨員代表、法律顧問等組成“說事團”,在固定場所或田間地頭聽民聲、解民憂。

無論是鄰里糾紛、土地爭議、政策咨詢,還是村莊發展建議,村民都可暢所欲言。定期“說事”實現了矛盾糾紛早發現、早化解,有效避免問題升級,筑牢了基層和諧穩定的第一道防線。

今年五月,村民萬某在拆除舊房時,將房屋向與鄰居黃某交界處的一處閑置空地擴寬一米,引發黃某強烈反對,雙方爭執迅速激化。村綜治工作站通過日常走訪及時察覺這一苗頭,村干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制止沖突。經勘查與溝通,確認萬某在未獲鄰居同意、也未報請村委會審批的情況下擅自擴建。村“兩委”從維護鄰里和諧出發,引導雙方換位思考、緩和情緒,并依據土地管理相關政策,詳細解釋宅基地劃分標準與原則。待萬某補辦相關手續后,村干部再次組織調解,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協議。
黃某對此結果非常滿意:“現在兩家連成整體,中間小溝填平了,寬路修到了門口,曬糧、出行都更方便了。”
隨著社會發展和群眾需求變化,“逢四說事”機制也在不斷升級??h委政法委積極總結基層經驗,拓展其內涵與形式,打造出更具活力的治理模式。如今在隨縣,“逢四說事”已衍生出“村灣夜話”“奶奶服務隊”“板凳會”“三建三聯調”“五分工作法”等一批個性化品牌,百花齊放,推動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在荊楚大地落地生根、煥發新機。

去年4月,隨縣綜治中心正式建成投用。該中心面積2000平方米,整合21個部門、42名骨干集中辦公,科學設置“三區”:引導受理區負責承接群眾訴求,多元化解區專司矛盾糾紛調處,指揮調度區統籌風險治理,實現了從信訪接待中心到矛盾糾紛調處中心、再到綜治中心的三步跨越。
隨縣綜治中心主任劉遙介紹:“隨著縣、鎮、村三級綜治中心(工作站)規范化建設與運行,群眾有事找綜治中心已逐漸成為習慣。截至今年8月,各級綜治中心共收集矛盾5903條,有效化解率達96%以上,群眾滿意度達98%?!?/p>
從院子河村的初步探索,到全縣推廣的成熟機制,“逢四說事”已由一村之策匯成全縣社會治理的澎湃江河,成為隨縣踐行新時代“楓橋經驗”的生動注腳。它不僅是化解矛盾的“金鑰匙”,也是密切干群關系的“連心橋”、匯聚民智的“議事廳”、提升治理能力的“練兵場”,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“隨縣樣本”。隨縣將持續放大“逢四說事”品牌效應,努力提升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讓“平安”成為隨縣最溫暖的城市名片,為“整體提升環境,助力支點建設”貢獻更大的隨縣力量。(隨州電視臺 章政、隨縣融媒體中心 陳首龍)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“隨縣人民政府”門戶網站,是否繼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