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:
4月28日,隨縣50名年輕干部組建“青銳先鋒團”赴對標城市福建福鼎求經問道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留下的“四下基層”足跡,深度學習福鼎在產業鏈延伸與綠色轉型、三產融合與文旅開發、營商環境與招商引資等領域的典型經驗做法,在這場跨越山海之約中找尋隨縣高質量發展之密鑰。本刊將陸續推出隨縣年輕干部“對標福鼎話發展”的所思所想、所悟所得,以思想之光激奮進之力,破發展之冰。

長崗鎮 胡俞廷:
此次福鼎之行讓我深刻感受到,“弱鳥先飛”“滴水穿石”的閩東精神不僅是一種發展理念,更是一套可落地的行動指南。在柏洋村,我看到一份“因地制宜”實現共同富裕的柏洋答卷。一棵百年茶樹,茶葉年收入5000元,碳匯交易300元,景觀價值2000元,這是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完美詮釋。隨縣森林覆蓋率約57%,隨南高達70%以上,森林面積占全省二十分之一,但生態價值尚未充分利用。我們可以探索碳匯經濟,將森林資源轉化為碳匯資產,對接高排放企業交易,即可產生經濟收益,又能推動“碳中和”戰略,試點“碳匯+金融”,憑碳匯預期收益質押貸款,破解林業融資難問題??h域發展沒有標準答案,但福鼎告訴我們,唯有把自身稟賦吃干榨盡,把比較優勢變成絕對勝勢,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,走出獨一無二的“隨縣步伐”!
安居鎮 黃娟:
福鼎之行,如見農旅融合潮涌、數字賦能蝶變、基層治理創新的生動圖景,其中福鼎白茶產業的蓬勃發展,恰似一盞明燈,照亮了傳統農業轉型升級之路。福鼎以“白茶+”戰略為引領,構建起全產業鏈發展格局。其創新打造的大數據溯源體系,通過茶園AI智能監控、茶青賦碼交易、全流程質量追溯,精準破解傳統茶產業標準缺失、品質不穩的痛點,兩年間帶動茶農增收23%。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隨州泡泡青產業破局,需借鑒福鼎經驗,加快數字化轉型步伐,將技術深度融入生產、加工、流通各環節,完善冷鏈物流體系,強化品牌建設,提升產品附加值。同時,探索“泡泡青+”多元發展模式,拓展產業鏈條,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,實現農民增收、產業增效。
縣委辦 李明:
福鼎市堅定不移地將茶產業作為推動富民強縣的支柱產業,通過“質量立茶、科技興茶、文化潤茶、品牌強茶”,成功構建起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福鼎白茶產業體系。當前,隨縣正全力推進“兩香一油”協同創新發展,學習福鼎經驗對我們彌補在品牌建設、科技創新、綠色轉型等方面的短板具有現實意義。一方面,要著力構建層次分明、特色鮮明的品牌體系,比如,可探索在“隨州香菇”區域公用品牌框架下,培育“神農花菇”縣域子品牌,通過精品化定位、特色化塑造實現差異化競爭。另一方面,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導、企業主導的協同發展機制,政府層面加大在文化挖掘、人才培養、標準制定等方面的投入,以持續穩定的政策供給為產業發展筑牢根基;企業則需要樹立長遠眼光和戰略思維,主動把握產業升級與綠色轉型機遇,提高核心競爭力,擺脫政策依賴??疾鞂W習是短暫的,狠抓落實是永恒的,只要我們堅定“干就干到極致、做就做到最好、走就走在前列”的信心決心,隨縣定能實現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的跨越轉變。
發改局 方圓:
作為一名發改系統的年輕干部,我從福鼎一行中深刻體會到,縣域經濟突圍絕非單點突破,核心在于以系統思維貫通“服務效率-產業鏈韌性-制度供給”協同閉環。唯有構建政企共生生態,方能打造具有辨識度的“隨縣樣本”。從福鼎“1小時審批”到隨縣“項目通”全鏈服務,本質是以數字賦能打破部門壁壘,將企業“多地跑”變為數據“云端跑”,用服務溫度換取發展速度。福鼎白茶全鏈增值啟示我們,傳統產業轉型需“補鏈強智”雙輪驅動。隨縣香菇產業可借深加工、冷鏈電商延伸價值鏈,石材產業需以智慧礦山、粉塵回收技術推動“綠色智造”,實現從“噸位”到“品位”的質變。資源稟賦不足地區需以機制破局,如試點石材產業“用能權交易”,將技改投入轉化為碳匯收益,用市場化手段破解生態與產業“零和博弈”,實現發展范式升維。?
民政局 李小鳳:
此次福鼎之行,讓我深刻感悟到“思想破冰、行動突圍”對民政工作的戰略引領。作為青年民政人,當以福鼎產業融合經驗為鑒,在養老服務與社會救助中破題增效。借福鼎三產融合思路,依托隨縣山林溫泉資源,打造“田園康養社區”“銀杏溫泉小鎮”,推出“夏避暑、冬泡泉”候鳥式養老品牌,精準對接武漢、襄陽等周邊銀發群體。深化公建民營、民辦公助模式,用土地優惠、稅費減免等政策撬動社會資本,構建“寬準入、嚴監管”市場體系,激活養老服務活力。構建“數據篩查+網格摸排”精準機制,借大數據動態更新救助臺賬,輔以“鐵腳板”實地走訪,確保困難群眾需求實時捕捉、動態響應,實現“應救盡救、高效救助”。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“隨縣人民政府”門戶網站,是否繼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