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沉甸甸的秋月梨藏在葉間泛著清潤光澤、連片的光伏板在陽光下鋪展成藍色海洋、新落成的“自在小院”靜待客來……
近日,走進隨縣澴潭鎮劉廟村,“農光旅”融合的無盡活力催生出產業旺、生態美、百姓笑的生動圖景。
荒山結出“致富果”,立體種植串起“甜蜜鏈”
“5畝梨園頭茬就賣了3萬元!你看這蘇翠梨,咬一口全是汁水!”水果采收季節,55歲的沈禮忠捧著剛摘下的梨,眼角的笑紋里全是滿足。誰能想到,曾經長滿荒草的坡地,如今成了村民的“聚寶盆”。
這一切始于村黨支部的“產業破局”。劉廟村將發展特色產業作為富民強村的關鍵一招,深化“院地合作”,從蘇州農科院引進水蜜桃、黃桃、秋月梨等優質品種,建起百畝高標準示范園,15名村民在家門口務工,每年能領走5萬多元勞務費。
“現在示范園年產量超10萬斤,凈賺15萬元!”村黨支部書記畢昆算起增收賬更起勁。不僅如此,村里還免費向村民發放5000多棵果苗,帶動周邊發展了3000余畝的“甜蜜經濟”。?
果子熟了,銷路更要通。村干部們既蹲在果園當“質檢員”,確保每顆果子甜度達標,又抱著樣品跑市場,對接水果加工企業、盒馬生鮮搞“訂單農業”,還打通了批發市場渠道。如今,劉廟村的水果一路賣到了廣西、新疆、黑龍江、上海等地。
丘陵山地也有新招式。村里聯合慧勤公司精心耕耘3000余畝生態油茶林,并探索“油茶+先鋒李”立體套種模式200余畝,實現“一地雙收”?!敖衲晗蠕h李每畝收入就有2000元,等到油茶豐收,還要請百十人來幫忙采摘!”慧勤公司負責人笑著說,每年僅發放勞務費就有200萬元。
陽光曬出“金元寶”,光伏板點亮民生路
荒坡上的“驚喜”不止果子。抬頭望去,連片的光伏板泛著藍光,正悄悄把陽光變成“真金白銀”。
劉廟村算過一筆“生態賬”:低山丘陵的荒坡荒地閑著也是浪費,不如“借光生財”,于是投資200多萬元建起了6座光伏電站,總裝機容量達300千瓦。

自2016年并網發電以來,這些“藍色鎧甲”已累計發電200萬度,穩穩“曬”出200多萬元的收益。
發展的紅利,最終要落到村民身上。這筆“陽光財富”,也穩穩用在了村民心坎上:村道硬化到了家門口,路燈照亮了晚歸的路,翻新廁所、修整花壇等一系列舉措,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。作為村里的公益性崗位人員,73歲的保潔員李光發總會念叨:“光伏電不光照亮了路,還照亮了我的好日子!”
田園長出“新風景”,文旅融合打開“致富門”
產業要走遠,融合是關鍵。劉廟村捧著“山水家底”做文章,畫出“一線一心一區”藍圖:以村主干道為軸線,以黨群服務中心為樞紐,引入市場主體建起休閑度假區,讓鄉村資源活起來。
村里牽手隨州神農部落旅游公司,投資580萬元建起田園綜合體。眼下,富有鄉土韻味的“自在小院”民宿已開門迎客;依托圣龍山紅色資源和自然景觀建設的康養基地正在趕工?!跋乱徊竭€要修條旅游公路,把圣龍山和棗陽王城景點串起來,讓游客來了就不想走!”畢昆眼里滿是憧憬。
土地流轉拿租金,基地務工掙薪金,入股分紅得股金,村民的錢包一年比一年鼓。近五年,村民人均年收入從不足1.5萬元升至2.5萬元,笑容里的幸福感藏都藏不住。
從果園里的“甜蜜豐收”,到光伏板的“陽光收益”,再到民宿里的“文旅新篇”,劉廟村用“農”打底、以“光”賦能、借“旅”增值,讓“農光旅”融合的旋律在涢水河畔越奏越響。
(隨縣融媒體中心 張小茜??隨縣澴潭鎮 張煜婕)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“隨縣人民政府”門戶網站,是否繼續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