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者按
4月28日,隨縣50名年輕干部組建“青銳先鋒團”赴對標城市福建福鼎求經問道。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留下的“四下基層”足跡,深度學習福鼎在產業鏈延伸與綠色轉型、三產融合與文旅開發、營商環境與招商引資等領域的典型經驗做法,在這場跨越山海之約中找尋隨縣高質量發展之密鑰。本刊將陸續推出隨縣年輕干部“對標福鼎話發展”的所思所想、所悟所得,以思想之光激奮進之力,破發展之冰。

縣經濟開發區 ?楊青
福鼎之行讓我深刻領悟,“弱鳥先飛”的闖勁和“滴水穿石”的韌勁,正是隨縣經濟開發區突圍的關鍵。福鼎不產鎳,卻通過循環經濟“無中生有”,打造千億級不銹鋼產業集群,靠的是“向產業鏈要空間、向創新要價值”的極致思維:廢渣變原料、余熱轉電能,將資源“吃干榨盡”,實現土地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。對標隨縣經濟開發區,雖有區位和產業基礎,但土地粗放、鏈條松散等問題制約發展。福鼎啟示我們:發展的關鍵不在資源多寡,而在轉化能力的強弱。一要聚焦“畝均革命”,推進工業上樓、零地增資,激活土地潛能;二要強鏈補鏈,以允升、意亞等“鏈主”聚生態,用技術破壁壘,打造不可替代的產業優勢;三要搶抓“雙碳”機遇,探索碳匯交易、綠色金融,讓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本。開發區競爭,唯“特”者勝。唯有以閩東精神為指引,敢闖“無人區”,善打“創新牌”,才能在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拼出獨一無二的競爭力!
萬福店農場 萬巧
解碼福鼎鄉村振興發展歷程,除了“弱鳥先飛、滴水穿石”的久久為功,更有黨建引領、特色產業、文化賦能的加持。福鼎的鄉村振興圖景,為萬福店農場鳳凰山村打造具有全國、全省影響力的“振興樣板”提供了可學習借鑒的模板。一要堅持黨建引領,凝心鑄魂,鍛造強村富民堅強戰斗堡壘。加大優秀人才的儲備與培養,在村級事務管理、產業發展、創新文旅宣傳中發揮人才優勢,加強黨員干部教育培訓,拓寬抓產業發展、謀鄉村振興的視野和思路。二要促進三產融合,發揮優勢,壯大增收致富村級產業集群。鳳凰山村要走一條“以農為基、以產興業、以旅賦能”的振興之路,可依托現有特色產業,發展農產品加工,完善教育培訓、研學體驗服務,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民宿、親子娛樂等項目。三要涵養鄉村底蘊,立足特色,打造鄉村旅游休閑康養勝地。鳳凰山村要聚焦“農耕、農墾、農場”文化特色,持續深化農文旅融合發展,在民居改造、村莊綠化、產業發展、傳統文化保護等方面,保留鄉村底韻,將文化和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文旅產業發展特色。
三里崗鎮 李遠見
福鼎以“三茶統籌”激活白茶全鏈,為三里崗鎮香菇產業破局提供路徑參考。三里崗鎮可緊握兩大抓手:一抓科技賦能,聯姻高??蒲辛α浚邢蚬リP菌種選育、種植技術,加大“液體菌種”研發和推廣力度。加大引入物聯網、大數據織就“數字管護網”,從菌種培育到采摘全程數字化把控,讓香菇種植邁向“規?;季帧藴驶a、智能化管理”新境界。二抓文化鑄魂,深挖“菇廉文化”等獨特基因,為香菇品牌注入文化靈魂,設計辨識度強的IP標識,借全媒體矩陣講透“菇鄉故事”。依托大洪山自在鄉村“漫游系統”,整合常安店村和美中心、陳壽故里、元寶寨等旅游資源,串起“觀光采摘—文化研學—體驗消費”農文旅鏈條,打造“晨起采菇、午后制醬”等沉浸式場景,讓“綠水青山”化身“香菇金礦”,以農文旅融合撬動鄉村振興新增長極,實現生態美與百姓富的美美與共。
尚市鎮 金三圓
近年來,福鼎依托生態旅游資源優勢,聚焦旅游產品,通過“以‘點’輻射、以‘線’延伸、以‘面’覆蓋”,全力打響特色全域旅游品牌。尚市鎮可借鑒福鼎“串點成線”的旅游發展模式,結合自身小而精的資源特點,通過聚焦“微度假、深體驗、快轉換”三大特性,打造獨具特色的周末短途游品牌。以尚市牡丹園、神農牡丹谷、群金村特色農業基地等核心資源為支撐,策劃一批主題突出的“周末尚游·每周一線”尚市鎮微旅游線路,以“線”延伸,帶動沿線周邊村莊旅游資源開發。同時,突出差異化優勢,打造“花果尚市”主題IP,立足“周五晚出發經濟”,開發龍脈水庫星空露營、農耕文化體驗工坊等“夜游尚市”產品,設計桃園尋寶、農事闖關等游戲動線,增強游客體驗感、參與感與互動感,最終實現“高頻復游”的品牌效應。
柳林鎮 顧紫薇
此次福鼎之行我深刻體會到: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跳出“一鎮一域”的思維局限,以系統性思維構建“全鏈升級、三產融合、綠色發展”協同體系,方能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發展勝勢。福鼎白茶以“標準+科技+品牌”實現千億產業躍遷,隨縣也可聚焦“兩香一油”等特色產業推行全流程標準化,打造“隨州香菇”母品牌下的子品牌矩陣,借力產業博覽會造就產銷對接、文化展示、招商引資于一體的國際級節會IP。福鼎漁井村“漁旅共生”模式完成了從“養在深閨”到“網紅漁村”的蝶變,隨縣可借鑒其“文化搭臺、經濟唱戲”模式,將現有節會升級為融合非遺、直播、招商的復合型平臺,形成“節慶聚流-品牌溢價-產業集聚”的乘數效應。通過產業鏈與價值鏈的雙向貫通,隨縣可構建“四季可游、全鏈增值”的縣域經濟生態圈,走出一條以系統思維破題、以特色資源制勝的高質量發展之路。
縣人大辦 何卉紫
此次福鼎學習,深入學習了“四下基層”的工作理念和“五心工作法”,對于探索全過程人民民主“隨縣路徑”有了更深的認識。結合人大工作,一是以思想破冰推動監督機制創新,組織代表深入縣直部門工作現場,利用“三問三看”工作法形成閉環監督鏈條,將事后監督轉變為全流程參與。二是以能力重塑構建代表履職體系,針對基層代表履職能力參差不齊問題,組織代表履職培訓,推行“履職能力積分制”,探索“代表履職檔案電子化”管理,實現履職軌跡全程可追溯。三是以作風轉變深化民意直通機制,創新“代表駐點+移動聯絡站”模式,如“代表巡回接訪車”等,并通過隨縣“智慧人大”平臺,實現建議“掃碼即提”,建立“意見建議分級響應”機制,壓縮辦結時限,推動從“解決一件事”向“解決一類事”延伸,不斷增強隨縣人民群眾的幸福感。
縣城管執法局 陳思竹
作為隨縣城管執法局青年干部代表,此次赴福鼎黨校的研學之旅,對我來說,是一場心靈的洗禮,也是一場跨越山海的“取經之行”。從福鼎街巷智慧輕松驛站里騎手們的暖心小憩,到霞浦“小白格”里整齊停放的兩輪車,再到柏洋村清爽有序的“無桶街區”,每一處細節都在訴說:城市治理的溫度,藏在對群眾需求的精準回應里。歸來后再看隨縣的街景巷陌,那些曾被我們視為“老大難”的問題,忽然有了新的解題思路:城市治理不是“管得嚴”而是“管得準”,不是“讓群眾配合”而是“為群眾著想”。作為青年城管人,我們既要做“站在風口”的觀察者,更要做“彎下腰來”的行動派,把福鼎的“經驗種子”種進隨縣的“土壤”,讓隨縣的街頭巷尾,也能長出更多“藏著溫度”的治理細節,讓群眾從“看得到變化”到“感受得到幸?!?。
縣科協 裴佳瑞
福鼎市圍繞“三茶”統籌理念,通過建立院士工作站、大數據溯源平臺、白茶研究中心等科創載體,深化產學研融合,為產業發展插上“科技”翅膀。這讓我體會到,縣科協作為科技工作者“娘家人”,要進一步立足“四服務”職責,助推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雙輪驅動。一方面堅持以人為本。借鑒福鼎“引才聚才,產才融合”模式,深化我縣科技人才服務機制,注重“外引”“內育”兩手抓,引導專家工作站、科技小院等科技創新平臺加強與科研院校合作,開展招才引智、科研創新、技術合作、成果轉化,讓科技人才真正“下得去、留得住、用得好”,著力將人才資源轉化為產業發展引擎。另一方面堅持服務至上。對現有專家工作站和科普基地實行一對一服務,協助完善機制、解決問題、對接政策、擴大影響。創新科普服務方式,學習福鼎“科技+產業”融合經驗,激活科普陣地資源,以“炎帝文化”“兩香一油”為基石,以“科普場館”“科普基地”為紐帶,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,將產業發展與科普創新有機結合,為隨縣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。
縣司法局 ?胡世語
福鼎市通過成立“茶產業矛盾調解中心”,及時化解土地流轉、勞務糾紛等風險;東壁村通過制定法治公約,建立“黃光清調解工作室”等,實現了旅游秩序規范、糾紛就地受理、即時調解。隨縣石材產業作為縣域經濟支柱,我們當以閩東法治思維貫穿產業發展和基層治理經驗為鑒,一是探索“法治體檢+人才培養”機制。建立企業法治體檢庫,定期對企業開展土地使用、用工等指標體檢,確保項目落地合法合規;二是創新“源頭化解+速裁快審”模式。依托綜治中心和智慧石材系統,及時預警矛盾糾紛,做好源頭化解;成立“石材糾紛調解委員會”,提高涉石材矛盾訴源治理和化解質效;設立“石材產業巡回法庭”,對事實清楚、爭議不大的案件適用簡易程序,快速結案;三是完善“合規培育+生態修復”機制。定期組織合規培訓,開展案件公開宣判和普法宣傳,增強法律意識;對主動履行生態修復義務的企業,在行政處罰、刑事量刑中依法從輕。
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“隨縣人民政府”門戶網站,是否繼續?